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只有张鸿依然待李恒如从前,为他求情,请岭南的亲戚帮忙照顾崔氏族人,为此不惜和张家人闹翻。
谢蝉记得,皇帝驾崩的那一夜,宫中气氛诡谲,大臣来迎李恒,他换上丧服,出门前嘱咐她:“我这一去,不知是福是祸,你待在这里,就算有人说我死了,不要出去。张鸿就像我的亲手足,我最信任的人只有他,除非他亲自来,任何人来找你,不要跟他走。”
踏出门槛后,他忽地补充一句:“包括我舅舅。”
那一夜,先后有几路人马来接谢蝉,大门被拍得震天响。她坐在屋中,担心李恒安危,心如擂鼓,不管谁来叩门,不管门外太监呼喊什么,始终不应。
后来门外有喊杀声,张鸿带着人冲进院子。
谢蝉看到他衣衫上有血迹,院门外一地尸首倒伏。
张鸿要她低头,“殿下,别看。”
他满头是汗,神情慌张恐惧,顾不得忌讳,紧紧攥住谢蝉的手,拉着她一路狂奔。
谢蝉能感觉到他整个人在发颤。
他很害怕。
张鸿一直颤抖,直到把谢蝉推进椒房殿。
那一刻,他仿佛重活了一次。
“娘娘。”他松开手,汗水淋漓的脸上是劫后余生的后怕,退后几步,缓缓跪下,“陛下已在前殿登基,从今天起,您是皇后了。”
李恒登基的头一年,意气风发,日夜和张鸿讨论朝政。
朝堂上,张鸿支持李恒的每一道政令。
私底下,他是李恒最忠实的朋友。
他和李恒是自幼相伴的好兄弟,肝胆相照、患难与共的知音,推心置腹、绝无猜疑的君臣。
那年,张家人触犯忌讳,李恒一笔一笔写下流放张家的诏书。
张鸿惊慌失措,跪于勤政殿内,成天嬉笑的浪荡公子,脸上两行清泪。
“陛下,我祖父年迈,已经七十多岁了……”他哆嗦着恳求,“求陛下开恩……”
李恒低头批阅奏章。
“三郎,朕是天子。”
“今天朕饶恕张家,明天是不是该饶恕齐家,吴家?”
一句沉稳冰冷的反问,把张鸿的所有哀求堵了回去。
张鸿抬起头,无助,失望。
李恒没有看他,冷声道:“若非感念你的功劳,张家是诛族死罪。”
张鸿看着他手指间那支朱笔,沉默良久,叩头,站起身,慢慢走出大殿,走进瓢泼大雨中。
“我曾以为,陛下是我的朋友,我的兄弟,我的知己,原来是我想多了。”
“陛下是君,我是臣。”
“陛下不是臣的手足,不是臣的朋友,陛下是臣的君王。”
“臣张鸿,多谢陛下不杀之恩。”
他仰天 大笑,仓皇离去。
李恒阖眸,挥手示意宫人关上殿门。
谢蝉生前最后一次见到张鸿时,他两鬓星霜,容颜憔悴,脸上再无轻佻,唯有一片麻木,像是苍老了十几岁。
他的祖父、父亲、两个侄子先后病死在流放路上,发妻顾氏也不幸亡故,去世时还带着几个月的身孕。
李恒召见他,他一脸冷漠,君臣相对无言。
谢蝉进去送酒,想缓和他们之间的气氛,张鸿遽然抬头,两道死寂空洞的目光定在她脸上:“皇后娘娘,有件事我一直瞒着您,您想知道吗?”
她还没反应过来,李恒勃然变色,身影暴起,一把扯过她按在身前,手掌罩住她的耳朵。
“堵上他的嘴,拖出去!”
侍卫把张鸿拖出大殿,他面容扭曲,眼睛一直死死地盯着谢蝉,对着她大喊。侍卫七手八脚,用麻布堵住他的嘴。
谢蝉被李恒紧紧圈在怀里按着,耳朵嗡嗡一片,什么都没听见。
李恒在发抖,全身都抖得厉害。
谢蝉轻轻推开他,发现他脸上血色全部褪尽,素来喜怒无形的人,眉宇间竟透出些慌乱。
“阿郎,张鸿想对我说什么?”她问。
李恒转身,发颤的手指藏进袖子里,“一些污言秽语罢了,别听他胡说。”
后来,那天在殿中侍奉的宫人全都不见了。
谢蝉和张鸿相识一场,派人找到他,劝他想开点。
张鸿那时已经冷静下来,没有对她的人吐露什么。
李恒连夜下令,不许张鸿踏入宫门一步,也不许谢蝉再和他有任何往来。
不过最后,谢蝉还是知道了张鸿隐瞒她的事。
直到谢蝉死后,张鸿才获准进宫。
他出现在勤政殿,李恒拔剑要杀他,宫人慌忙上去拦着,他取出一柄弯刀:“皇后曾说,我这一生若荒废了,未免可惜,不如带上这把刀,奔赴疆场,去实现少年时的志向。”
谢蝉知道李恒终有一天会杀张鸿,生前赠给他宝刀,希望能保他一命。
李恒放张鸿